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能源消耗居高不下,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由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以及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已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成为热门话题[1]。
目前针对城市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多,许燕婷等[2]研究了2014—2016年中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AQI呈下降的趋势, 空气污染城市数量减少, 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中国城市AQI季节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曹璐璐[3]研究了2005—2009年江苏省13个省辖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全省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稳中有降。邓爱萍[4]研究了2013—2015年江苏省不同季节的AQI状况和特点,发现江苏省秋冬季大气扩散条件及空气质量较差,每年10月至次年2月AQI达标率较低,以颗粒物为主要超标污染物的特征较明显;春夏季空气质量较好,但受臭氧(O3)污染困扰。邹强[5]研究了苏州市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发现一年之中,7月能见度最高,11月能见度最低,一日之中08:00能见度最差,14:00左右最好,导致苏州市区能见度水平下降的主要污染因子是细颗粒物(PM2.5)。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四季气候分明,其中秋冬季大气扩散条件整体较差,夜间容易形成逆温层,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与夏季相比降雨较少清除效果差。另外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容易将北方污染输送至本地。现选取空气污染程度较重的秋、冬季,分析江苏省72个国控站点监测的大气6项污染物数据资料,按照AQI公式,计算得到13个设区市的AQI,分析江苏省秋、冬季空气质量现状,为秋冬季空气质量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点位江苏省72个国控站点。
1.2 数据选取时段2015年10月—2016年2月(2015年秋冬),2016年10月—2017年2月(2016年秋冬),2017年10月—2018年2月(2017年秋冬)。
1.3 分析项目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
1.4 数据处理先剔除站点的无效数据,将每个城市国控站点污染物浓度有效值取算术平均,再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 633—2012)中AQI公式,计算得到13个设区市共5 899个有效AQI日均值。为方便比较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将江苏省13个市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苏沿海地区(连云港、南通、盐城)、苏西北地区(徐州、宿迁)、苏中部地区(泰州、淮安、扬州)、苏南部地区(常州、镇江、南京、无锡、苏州)。
根据AQI范围将空气质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AQI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300分别代表空气质量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优良(AQI≤100)即为空气质量达标。
2 结果与讨论 2.1 秋、冬季空气质量达标率2015—2017年秋、冬季江苏省优良天数比例(空气质量达标率)在60%左右,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占比为6.2%~19.5%,为良比例为49.4%~53.0%,轻度污染比例为20.8%~25.1%,中度污染占比为6.9%~10.1%,重度污染比例为2.3%~5.6%,严重污染比例约为0.1%~0.2%。
秋、冬季空气质量优良(达标)逐月变化见图 1。由图 1可见,进入10月份以后,空气质量达标率开始明显下降,每年12月份优良天数最少,次年1月之后空气质量逐步转好。2015—2017年秋、冬季空气质量达标率分别为42.9%~71.2%,49.6%~98.8%和49.9%~91.6%。
秋、冬季达标率最高、最低的城市分别是南通(72.9%)和徐州(46.7%)。不同地区的优良(达标)率排序为苏沿海(71.1%)>苏南(66.5%)>苏中(64.3%)>苏西北(52.2%)。秋、冬季苏西北地区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约近半数时段为污染天;江苏沿海地区受地理优势的客观影响,污染物扩散较快,空气质量整体优于内陆城市。
2.2 秋、冬季首要污染物研究秋、冬季首要污染物时,去掉优良天数的首要污染物数据,选取江苏省13个设区市轻度及以上污染日的首要污染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图 2(a)(b)。
由图 2可见,秋、冬季轻度及以上污染日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占比高达91.5%。这与文献[6-7]研究结果吻合。秋、冬季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天数的占比明显上升,约占80%~95%。PM2.5的来源十分复杂,主要分为一次源(直接排放)和二次源(二次转化)。一次源(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例如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烧、垃圾焚烧。二次来源则是指污染源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SO2、氨气(NH3)、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的颗粒物(PM),如硝酸盐、硫酸盐、铵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秋、冬季轻度及以上污染日首要污染物为NO2、PM10和O3的占比分别为3.7%,2.6%和2.2%。从污染日首要污染物逐月变化可知,10—11月,江苏省13个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以PM2.5、NO2、PM10、O3等多种污染物作为首要污染物交替出现,或者混合出现。其中,10月份O3为首要污染占比高达29.0%,NO2在11月份成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10.2%,秋冬季剩余月份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这主要是因为每年10—11月是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强紫外线、高温、低湿、静小风的气象条件下,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NO2不但是大气污染的一次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促进O3等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此时NO2和O3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明显上升。
2.3 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浓度 2.3.1 ρ(PM2.5)和ρ(PM2.5)/ρ(PM10)特征统计2015—2017年秋、冬季全省ρ(PM2.5)分别是73,61和65 μg/m3,与大气污染最重的2013年秋、冬季的98 μg/m3比较,下降25.1%,38.2%和33.8%。
分析江苏省秋、冬季PM2.5逐月变化,从10月开始ρ(PM2.5)逐渐上升,12月和次年1月维持在较高水平。除2016年10月PM2.5月均值较低,剩余月份的均值全部超过年均考核标准值[8](35 μg/m3),说明秋、冬季高ρ(PM2.5)严重影响年度考核达标情况。江苏省秋、冬季13市ρ(PM2.5)逐月变化见图 3。
由图 3可见,除了10月份南通和盐城平均值低于考核标准值(35 μg/m3),其他城市的剩余月份均超过考核标准值,徐州市PM2.5月均值最高,其12月份PM2.5均值超标2.2倍。除宿迁市外,其他城市PM2.5月均变化趋势一致,10—12月份ρ(PM2.5)快速上升;12月,全省ρ(PM2.5)平均超标倍数为1.4倍;1—2月,ρ(PM2.5)下降缓慢。进入春季之前,全省PM2.5平均超标倍数仍然维持在1倍左右。
PM2.5和PM10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燃煤、机动车尾气等),PM2.5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气态污染物(如SO2、NO2、碳氢化合物等)参与的光化学反应[9],而PM10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各类扬尘源(如沙尘、建筑扬尘、交通扬尘等)[10]。因此,ρ(PM2.5)/ρ(PM10)越高,二次PM的贡献率越高,其比值越低,扬尘源的贡献率越高[11]。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ρ(PM2.5)一般占ρ(PM10)40%~60%[12],国家在制定PM二级标准时,也将PM2.5的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设定为PM10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70 μg/m3)的一半。江苏省13城市ρ(PM2.5)/ρ(PM10)见图 4。
由图 4可见,2015—2017年秋、冬季全省ρ(PM2.5)/ρ(PM10)呈现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分别为0.63,0.65和0.67,全省13个城市秋、冬季ρ(PM2.5)/ρ(PM10)为0.54~0.79,苏州、镇江和南通市秋、冬季ρ(PM2.5)/ρ(PM10)普遍较高,徐州最低。不同地区ρ(PM2.5)/ρ(PM10)大小排序为苏南>苏沿海>苏中>苏西北,因此就大气PM而言,苏西北地区扬尘源贡献较大;苏南地区的二次颗粒物贡献更明显。而ρ(PM2.5)占ρ(PM10)越高,对环境的潜在污染可能性就越大,尤其是秋、冬季空气流动性弱,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更高。
2.3.2 秋、冬季ρ(NO2)和ρ(SO2)城市中的NO2主要源自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移动污染源[13],而SO2主要源自工业燃烧(如燃煤发电、金属冶炼等)等固定污染源,ρ(NO2)/ρ(SO2)越高,移动污染源的贡献率越高;比值越低,固定污染源的贡献率越高[14]。江苏省13个城市ρ(NO2)/ρ(SO2)见图 5。
由图 5可见,2015—2017年江苏13个城市秋、冬季的ρ(NO2)/ρ(SO2)逐年升高。全省ρ(NO2)/ρ(SO2)由2015年的1.6上升为2017年的3,增幅87.5%,说明江苏省移动污染源的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地区ρ(NO2)/ρ(SO2)大小排序为:苏南>苏中>苏西北>苏沿海,江苏省ρ(NO2)已远远超过ρ(SO2),这主要是因为省内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较快,尤其是苏南地区汽车保有量较高[15],而NOx管控效果并不明显。ρ(NO2)/ρ(SO2)逐年持续升高,表明大气污染类型从燃煤性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
3 结论(1) 2015—2017年江苏省秋、冬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约为60%,进入10月份以后,优良天数比率开始明显下降,每年12月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最少,次年1月之后空气质量逐步转好。不同地区的优良(达标)率排序为苏沿海(71.1%)>苏南(66.5%)>苏中(64.3%)>苏西北(52.2%)。
(2) 全省秋、冬季轻度及以上污染日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占比高达91.5%。每年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10—11月),强紫外线、高温、低湿和静小风的气象条件下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并快速累积O3,导致13个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以PM2.5、NO2、PM10、O3等多种污染物作为首要污染物交替出现,或混合出现。
(3) 秋、冬季PM2.5月均值几乎全部超过年均考核标准值35 μg/m3,严重影响PM2.5年度考核达标。江苏不同地区ρ(PM2.5)/ρ(PM10)大小排序为:苏南(0.67)>苏沿海(0.65)>苏中(0.63)>苏西北(0.62);苏西北地区扬尘源贡献较大,苏南地区的二次颗粒物贡献更明显。ρ(NO2)/ρ(SO2)大小排序为:苏南>苏中>苏西北>苏沿海,同时ρ(NO2)/ρ(SO2)逐年升高,表明大气污染类型从燃煤性污染转变为复合型污染。
[1] |
吴兑. 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热点污染物PM2.5监控策略的思考与建议[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 4(4): 1-7. DOI:10.3969/j.issn.1674-6732.2012.04.001 |
[2] |
许燕婷, 刘兴诏, 王振波. 基于AQI指数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7(1): 191-200. |
[3] |
曹璐璐.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D].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3284920.htm
|
[4] |
邓爱萍. 江苏省不同季节环境空气质量对比及特征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6, 28(2): 45-48. |
[5] |
邹强. 苏州市区能见度变化特征既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1, 3(3): 41-44. DOI:10.3969/j.issn.1674-6732.2011.03.010 |
[6] |
唐邈, 李鹏, 肖致美, 等. 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特征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 40(2): 8-11.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5.02.003 |
[7] |
于晓英, 李晶. 哈尔滨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变化趋势及雾霾突发原因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7): 50-53.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4.07.013 |
[8] |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
[9] |
李健, 安俊岭, 陈勇, 等. 脱硝技术与天然气应用情景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模拟评估[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4): 472-482. |
[10] |
江瑶, 汪婷, 沈利洪, 等. 2012年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1): 128-136. |
[11] |
王涛, 康淮钰, 刘梓雅, 等. 基于比值和偏相关的大气污染物源识别——以2014年江苏省为例[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5(4): 538-542. |
[12] |
谷超. 新疆环境空气中PM2.5/PM10比值特征分析[J]. 干旱环境监测, 2017(2): 20-25. |
[13] |
叶贤满, 徐昶, 洪盛茂, 等. 杭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2): 5-11. DOI:10.3969/j.issn.1002-6002.2015.02.002 |
[14] |
高爽, 祝栋林, 杨新宇. 基于GIS的常州市区大气污染排放清单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38(6): 241-246. |
[15] |
尚若静. 南京市黄标车污染现状与管理对策[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 6(4): 30-33. DOI:10.3969/j.issn.1674-6732.2014.04.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