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 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China
秦山岛(34°52′N,119°16′E)隶属于连云港市赣榆区,位于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和海州湾渔场的中心区域,距龙王河口、兴庄河口、青口河口、临洪河口及赣榆滨海新城均不到10 km,面积0.142 km2,周边海域水深0.5~5 m,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为海州湾第二大岛,是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1-3]。秦山岛具有独特的基岩海岛地貌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周边海域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海岛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科研、观赏、经济和保护价值[3-4]。
2011年4月,秦山岛成为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为旅游娱乐用岛[5]。在《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中要求“选划建设秦山岛生态保护区”,在《江苏省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中要求申报建设秦山岛4A级景区。2014年,《江苏省秦山岛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立项。对秦山岛的开发利用活动必然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且兴庄河口至临洪河口两岸的海岸带已列入《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滨海新城建设和滩涂开发利用也将增加周边海域的环境压力,从而影响秦山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4, 6]。
浮游植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力,是众多海洋生物的饵料来源,其群落结构可反应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也能直接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7-8]。近年来,学者们分别对海州湾、连云港、前三岛等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做了研究[9-12]。本研究作为秦山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实施之前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一部分,分析了该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后续海岛开发期与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照,同时也为秦山岛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采样时间2016年4月。
1.2 站位设置在秦山岛周边海域设A—E 5个断面,分别包含St.1—St.4、St.5—St.8、St.9—St.12、St.13—St.16、St.17—St.20个站位,每个断面站位间距以秦山岛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大,见图 1。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工具为浅水水Ⅲ型浮游生物网,网长140 cm,网口径37 cm,网口面积0.1 m2,网目76 μm,每个站位垂直拖网1次,采集的样品用浓度为5%的海水福尔马林保存[13]。
在显微镜下根据相关浮游植物鉴定的文献专著,将所有样品尽量鉴定到种并计数,每个站位的浮游植物密度换算为个/m3[14-17]。根据优势度(Y)确定优势种,计算各站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 Y = {n_i}/N \times {f_i} $ | (1) |
式中:Y——优势度;ni——浮游植物样本中i种的个体数;N——样本个体数总和;fi——i种在所有站位中的出现频率[18]。
$ D = \left( {S - 1} \right)/\ln N $ | (2) |
式中:D——Margalef丰富度指数;S——样本中的物种总数;N——样本个体数总和。
$ H = - \sum {{P_i}\ln {P_i}} $ | (3) |
式中:H′——Shannon-Wiener指数;Pi——i种所占站位总个体数的比例。
$ J = H/\ln {S^{\left[ {19} \right]}} $ | (4) |
式中:J——Pielou均匀度指数;S——样本中的物种总数。
以站位为样本,站位浮游植物种类为变量,建立浮游植物密度原始矩阵,对密度进行平方根转换(减少密度较高的优势种对密度较低的常见种的影响),计算站位间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建立三角矩阵。
根据站位的相似性指数用组平均连接(group-average linkage)进行聚类(Cluster analysis)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排序,并通过非参数多元方法(ANOSIM)来检验聚类组间差异显著性,全部分析均在统计软件Primer 6.0中完成[20-22]。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20个站位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84种,生态类型以近岸广温低盐种类为主,其中赤潮种35种见表 1[17]。由表 1可见,硅藻70种,占总种数83.53%,平均密度8.75×104个/m3;甲藻9种,占总种数10.59%,平均密度8.10×103个/m3;蓝藻3种,占总种数3.53%,平均密度9.28×103个/m3;金藻与裸藻各1种,各占总种数1.18%,平均密度分别为213.36个/m3与477.59个/m3。
按优势度高低,优势种分别为琼氏圆筛藻(Y=0.095)、星脐圆筛藻(Y=0.087)、针状蓝纤维藻(Y=0.087)、中肋骨条藻(Y=0.070)、夜光藻(Y=0.058)、刚毛根管藻(Y=0.051)、虹彩圆筛藻(Y=0.043)、格氏圆筛藻(Y=0.039)、短楔形藻(Y=0.035)、孔圆筛藻窄隙变种(Y=0.026)和太阳双尾藻(Y=0.024)。
2.2 密度、种数及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浮游植物密度St.12最高,为2.83×105个/m3,St.20密度最低,为3.01×104个/m3,平均1.10×105个/m3;St.11—St.12密度>2.00×105个/m3,St.1、St.4、St.9、St.10、St.13—St.15、St.17密度为1.00×105~2.00×105个/m3。其余站位密度<1.00×105个/m3。其中C、D断面总体密度较高,其余断面密度较低,见图 2。
由图 2可见,浮游植物种数St.11最多,为33种,St.5—St.6种数最少,为18种。St.1、St.3—St.4、St.11—St.12种数>30,其余站位种数为20~30,各断面种数差异不显著(P>0.05)。
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为St.11最高,分别为3.09与2.91;St.6最低,分别为2.09与1.67,平均为2.76和2.53。均匀度指数St.2最高,为0.91;St.14最低,为0.71,平均为0.84。St.1—St.2、St.11、St.19多样性指数>3,其余站位多样性指数均为2~3,说明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高,且分布较为均匀,见图 3。
站位间聚类显示,以相似度45为界,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其中,分别位于A、C、D、E断面的St.1—St.4、St.11—St.17、St.19有共同优势种琼氏圆筛藻、针状蓝纤维藻及星脐圆筛藻,聚为1组,位于B、C断面的St.5—St.10有共同优势种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及琼氏圆筛藻,聚为1组,位于E断面的St.18、St.20有共同优势种琼氏圆筛藻、中肋骨条藻及刚毛根管藻,聚为1组。
各站位胁强系数(stress)为0.13(0.1<stress<0.2),相对符合聚类结果。非参数多元分析(ANOSIM)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为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见图 4。综上,在秦山岛周边海域的小生境中,断面间的优势种分布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更迭。
2004年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显示,秦山岛与前三岛周边海域浮游植物为222种,平均密度为9.80×104个/m3。近30年海州湾浮游植物种数与密度均相对稳定(表 2)[23-27]。比较近年来的调查,秦山岛周边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要低于海州湾其他海域,但种数明显高于海州湾其他海域(表 3)[9-10, 12]。这可能由于秦山岛位于多条河口交汇处,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相对的低盐环境有利更多广温低盐性种类繁殖,而河口浅水区域浑浊的水体又可抑制优势种和赤潮种的过量繁殖,从而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赤潮风险较低[28-30]。
优势种及优势度组成方面,秦山岛周边海域与海州湾其他海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 4)。李大鹏等[9]在2008年—2015年对海州湾海洋牧场浮游植物进行了连续调查,结果显示海州湾海洋牧场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圆筛藻属、角毛藻属、小环藻属、菱形藻属、席藻属、原甲藻属、裸甲藻属和夜光藻属的16种,年际间优势种存在一定变化,且优势种数为2~6种;朱旭宇等[10]在连云港连云区近岸海域的调查春季优势种为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盔状舟形藻(Navicula corymbos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这些差异主要受水温、盐度及营养盐等海水环境因子的影响,也可能和不同种类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比例差异有关[31]。
密度、种数、多样性指数及优势种密度的分布表明,A—E 5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C、D断面位于兴庄河、青口河与临洪河3条河口交汇处,大量的营养盐随径流输入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营养基础,使藻类密度大于其他断面,琼氏圆筛藻、星脐圆筛藻、中肋骨条藻等主要优势种也在此聚集[32-33];河口冲淡水作用使断面盐度低于其他断面,低盐优势种针状蓝纤维藻大量聚集,个体数占站位总个体数20%~40%,指示这2个断面水体可能有富营养化的趋势[34]。St.5和St.6夜光藻的大量出现可能是由于河口水域适宜的低盐环境与氮磷比值,其摄食作用使2个站位藻类种数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其他站位[35-36]。
文献[37-39]表明,海州湾紫菜、贝类养殖及海洋牧场建设等人为干扰均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海州湾海洋牧场区贝类及大型藻养殖呈扩张趋势,贝类排泄物及残留饵料累积使水体总氮升高,同时,底播毛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扰动加速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向水体扩散,为海州湾海洋牧场提供了49%的溶解无机氮(DIN)、74%的正磷酸盐(PO43--P)和27%的硅酸盐(SiO32--Si);而紫菜的养殖则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增加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赤潮发生风险。张晓昱等[40]研究表明,目前海州湾养殖区水体氮磷比值远大于16,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限制。而秦山岛周边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的规律,则有待结合环境理化因子与生物学调查做进一步研究[41]。
4 结论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84种,平均密度1.10×105个/m3,生态类型以近岸广温低盐种类为主,其中赤潮种35种,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11种,优势度较低,平均多样性指数2.76,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种类分布相对均匀,赤潮风险较低。
受沿岸龙王河、兴庄河、青口河与临洪河的淡水径流及营养元素输入影响,靠近河口的C、D断面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琼氏圆筛藻、星脐圆筛藻、中肋骨条藻、针状蓝纤维藻等优势种分布相对集中,有待结合水质化学要素和营养状态进一步分析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健康状况。
[1] |
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岛志(江苏、上海卷)[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3.
|
[2] |
朱凌.连云港市海水养殖环境变迁特征研究[D].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06.
|
[3] |
王在峰.海州湾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恢复适宜性评估[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4] |
曹可, 李飞, 徐敏, 等. 面向保护对象的地貌脆弱性评价-以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为例[J]. 海洋环境科学, 2017, 36(4): 584-589, 634. |
[5] |
国家海洋局.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EB/OL].(2011-04-12)[2019-05-04].http://www.chinaislands.org.cn/c//2011-04-12/1869.shtml.
|
[6] |
吴立珍, 赵明, 吴涛, 等. 连云港市海岸资源开发现状及管护对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3(11): 101-103.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5.11.029 |
[7] |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等.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胁迫响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9): 2764-2771.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5.09.031 |
[8] |
孙元敏, 陈彬, 黄海萍, 等. 南海北部海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9): 2874-2880.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6.09.047 |
[9] |
李大鹏, 张硕, 石一茜, 等. 海州湾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群落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2): 285-295. |
[10] |
朱旭宇, 许海华, 许娴, 等. 连云港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7, 36(3): 385-394.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17.03.012 |
[11] |
谢斌, 张硕, 李莉, 等. 海州湾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参数的关系[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1): 121-129. |
[12] |
刘长东, 郭晓峰, 唐衍力, 等. 海州湾前三岛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22(3): 545-555.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海洋调查规范: GB/T12763.6-2007[S].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
[14] |
杨世民, 董树刚. 中国海域常见浮游硅藻类[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
[15] |
郭玉洁. 中国海藻志:中心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
[16] |
金德祥, 陈金环, 黄凯歌.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
|
[17] |
郭皓. 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4.
|
[18] |
徐兆礼, 陈亚瞿. 东黄海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聚集强度与鲐鲹渔场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1989, 8(4): 13-15, 19. |
[19] |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20] |
吴荣军, 李瑞香, 朱明远, 等. 应用PRIMER软件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J]. 海洋与湖沼, 2006, 37(4): 316-321. DOI:10.3321/j.issn:0029-814X.2006.04.005 |
[21] |
CLARKE K R, GORBEY R N. PRIMER V5: user Manual/Tutorial[R]. Plymouth PRIMER-E-E Ltd, 2001.
|
[22] |
CLARKE K R, WARWICK R M. Change in marine communities: an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2nd edition)[R]. PRIMER-E: Plymouth, 2001.
|
[23] |
张长宽. 江苏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3.
|
[24] |
任美锷. 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
[25] |
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
|
[26] |
中国海湾志编纂委员会. 中国海湾志(第四分册)[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
[27] |
杨晓改, 薛莹, 昝肖肖, 等. 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7): 2123-2131. |
[28] |
马永星, 张波涛, 臧家业, 等. 钱塘江河口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 32(6): 100-106. |
[29] |
BHARATHIAB M D, SARMAA V V S S, RAMANESWARIC K. Intra-annual variations in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its composition in the tropical estuary: Influence of river discharge[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8, 129(1): 14-25. DOI:10.1016/j.marpolbul.2018.02.007 |
[30] |
CHEN C, MAO Z H, TANG F P, et al. Declining riverine sediment input impact on spring phytoplankton bloom of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from 17-year satellite observation[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17, 135(1): 86-91. |
[31] |
王保栋, 战闰, 藏家业. 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性因素初探[J]. 海洋学报, 2003, 25(2): 190-195. |
[32] |
钟荣华, 董磊, 黄德娟, 等. 抚河河口富营养化现状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 4(4): 46-50. DOI:10.3969/j.issn.1674-6732.2012.04.011 |
[33] |
毛成责, 花卫华, 矫新明, 等. 江苏海涂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 37(5): 753-759, 765. |
[34] |
韩士群, 范成新, 严少华. 滩涂富营养池塘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生态调控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6, 30(3): 344-348. DOI:10.3321/j.issn:1000-3207.2006.03.016 |
[35] |
LAGUS A, SUOMELA J, WEITHOFF G, et al. Species-specific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responses to N and P enrichments and the N:P ratio in the Archipelago Sea, northern Baltic Sea[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4, 26(7): 779-798. DOI:10.1093/plankt/fbh070 |
[36] |
徐兆礼. 长江口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年间变化和水域富营养化趋势[J]. 海洋与湖沼, 2009, 40(6): 793-798. DOI:10.3321/j.issn:0029-814X.2009.06.019 |
[37] |
李大鹏, 张硕, 黄宏, 等. 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长期环境效应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 303-310. DOI:10.3969/j.issn.1000-6923.2018.01.034 |
[38] |
张硕, 张俊波, 胡松, 等.毛蚶生物扰动对海州湾海洋牧场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C]//第二届现代化海洋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
[39] |
王洪斌, 李信书, 宋秀梅, 等. 海州湾条斑紫菜养殖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4, 38(12): 103-109. |
[40] |
张晓昱, 袁广旺, 毛成责, 等. 江苏重点紫菜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评价[J].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26(4): 78-83. DOI:10.3969/j.issn.1672-6685.2017.04.017 |
[41] |
BROGUEIRA M J, OLIVEIRA M R, CABECADAS G.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defined by ke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Tagus estuary, Portugal[J].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7, 64(5): 616-628. DOI:10.1016/j.marenvres.2007.06.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