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降尘是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尘是可沉降的,对人体伤害没有那么大,但是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因此,降尘量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降尘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等干旱、半干旱地区[1-7],有研究人员对北京[2]、兰州[5]、太原[6]、石嘴山[7]、济南[8]、南京[9]等城市的降尘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而关于连云港市大气降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陈程等[10]研究表明,2017年春季连云港市区扬尘对PM2.5贡献率为10.7%。扬尘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现利用2018年1月—2020年2月连云港市大气降尘监测数据,对大气降尘量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做初步分析,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监测点位每月采集降尘一次。采样点位见表 1。其中1#—5#点位为市区监测点,1#为对照点,6#—17#为县区监测点。
2018年1月—2020年2月。春(2018年3—5月、2019年3—5月)、夏(2018年6—8月、2019年6—8月)、秋(2018年9—11月、2019年9—11月)、冬(2018年12月—2019年2月、2019年12月—2020年2月)四季。
1.3 监测处理方法降尘采集与测定按照《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GB/T 15265—94)。采用乙二醇水溶液做收集液的湿法采样,各监测点位于远离各类污染源且高度距离地面10 m以上的楼顶,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遮挡,采样口距平台1 m,每个监测点位放置装有乙二醇水溶液集尘缸,每月采集(30±2)d,样品收集后罩上塑料袋,带回实验室。在夏季多雨季节,为防止水满溢出,及时更换新缸,采集的样品合并后测定。测定样品前,用光洁的镊子将落入缸内的树叶、昆虫等异物取出,并用水将附着在上面的细小尘粒冲洗下来后扔掉,用淀帚把缸壁擦洗干净,将缸内溶液和尘粒全部倒入500 mL烧杯中,在电热板上蒸发,使体积浓缩到10~20 mL,冷却后用水冲洗杯壁,并用淀帚把杯壁上的尘粒擦洗干净,将溶液和尘粒全部转移到已恒重的100 mL瓷坩埚中,放在搪瓷盘里,在电热板上小心蒸发至干,然后放入烘箱于(105±5)℃烘至恒重。降尘总量按下式计算:
$ M = \frac{{{W_1} - {W_0} - {W_C}}}{{S \times n}} \times 30 \times {10^4} $ |
式中:M——降尘量,t/(km2·30 d);W1——降尘、瓷坩埚和乙二醇水溶液蒸发至干并在(105±5)℃恒重后的质量,g;W0——在(105±5)℃烘干的瓷坩埚的质量,g;WC——与采样操作等量的乙二醇水溶液蒸发至干并在(105±5)℃恒重后的质量,g;S——集尘缸口面积,cm2;n——采样天数,准确到0.1d。
1.4 分析方法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得出降尘量与PM10、PM2.5相关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气降尘量时间分布特征连云港市17个监测点位平均降尘量月际、季节及年度对比见图 1(a)(b)。苏政发〔2018〕122号文大气降尘考核目标标准为6 t/(km2·30 d)。由图 1(a)可见,连云港市2018年平均降尘量为11.6 t/(km2·30 d),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超标倍数为0.93;11月降尘量最高,为13.8 t/(km2·30 d),超标倍数1.30,其次为2月[13.3 t/(km2·30 d)]、4月[13.2 t/(km2·30 d)]、3月[12.7 t/(km2·30 d)],主要原因可能与气象条件有关,2018年2—4月风力3级及以上天数占80%以上,11月风力3级及以上为7 d,空气较干燥,宜激起扬尘,造成降尘量较大。8、9和7月降尘量年度最低,分别为8.6,8.9和9.4 t/(km2·30 d),超标倍数分别为0.43,0.48和0.57,这3个月空气湿度相对较高,降水偏多,平均风速低于其他月份,因此,降尘量低于其他月份。
2019年均降尘量均低于2018年,仅3和4月降尘量超过考核标准,其中3月降尘量最高,为10.6 t/(km2·30 d),超标倍数为0.77,3月发生沙尘天气,加上天气干燥,导致降尘量较大。
由图 1(b)可见,2018年全市平均降尘量表现为:春[12.1 t/(km2·30 d)]>秋[11.6 t/(km2·30 d)]>夏[9.9 t/(km2·30 d)]>冬[7.9 t/(km2·30 d)],降尘量在春季最高,超过江苏省的降尘标准,冬季降尘量最低,和气象因素有一定关系,春季风大雨少,秋季天气干燥,导致降尘量较高,而夏季雨水增多,降尘随之减少,冬季气温较低,城市建设活动减少,寒冷天气会出现局部地面冻结,降尘量也不会大。2019年全市降尘量季节规律与2018年一致,除了春季[8.1 t/(km2·30 d)]超过降尘标准,其他季节均达标。
2018年11、2、6和12月降尘量标准偏差较大,说明这些月份不同点位降尘量变化较大,其他月份以及2019年较小;2018年秋季、冬季降尘量标准偏差较大,其他季节相对较小。
图 2(a)(b)所示为连云港市区、县区以及对照点的降尘量的月际、季节及年度变化。2018年,除了8月,县区降尘量均高于市区,市区降尘量变化比较平稳,而县区下半年月变化幅度比较大,11月份达到最高值;2019年3月市区降尘量明显高于县区,其他月份二者相差不大。季节上表现为,2018年市区除了冬季达标外,其他季节均超过江苏省降尘标准,县区降尘量明显高于市区,均不达标,县区降尘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019年市区和县区规律一致,春季最高,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其他季节均达标。对照点降尘量均最低,但是2018和2019年4月仍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其他月份均达标,这与对照点处人为活动、植被覆盖等对降尘的贡献有关[8]。
2018年各监测点降尘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差异略小,主要由于气候变化、站点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不同所致,连云港市各监测点位全年平均降尘量见图 3。对照点1#降尘量最小,为6.6 (2018年)和3.1 t/(km2·30 d)(2019年);2018年各监测点位降尘量均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其中,7#点位值最高,为21.2 t/(km2·30 d),超标倍数达2.53;2019年9#和14#点位值略超过省考核标准,分别为6.2 t/(km2·30 d)和6.6 t/(km2·30 d),超标倍数分别为0.03和0.10,其余点位均达标。7#监测点西侧紧邻裸土地块,东侧为在建小区,周边较多待建裸地,由于这些裸地、道路和建筑施工、大货车物流运输等扬尘源排放显著,导致扬尘较大。6#(2018年)、7#(2018年)、8#(2018年)、14#(2019年)点位年降尘量偏差较大,说明这些点位降尘量存在月份差异较大,经过控尘抑尘等管控措施,2019年6#—8#点位明显好转。
各采样点年均降尘量及变异系数见图 4。由图 4可见,2018年,连云港市降尘量:赣榆区>灌云县>东海县>灌南县>市区>对照点,均超过江苏省降尘标准,其中,赣榆区降尘最高,月均值为18.1 t/(km2·30 d),超标率达202%,最低点为市区,月均值为8.7 t/(km2·30 d),超标率为45%。赣榆区监测点受建设施工、货车运输、企业排放等影响,导致降尘量最高,但是赣榆区变异系数最大为0.15,说明区各个监测点位降尘量波动不大。2019年,降尘量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区>市区>灌南县>对照点,月均值均达标。变异系数东海县最大为0.19,说明该县各监测点位降尘量略有波动。近两年的降尘数据可知县区降尘量均高于市区。
对2#—5#点位的2018年降尘量与ρ(PM10)、ρ(PM2.5)进行相关性计算,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见,4个点位的降尘量与PM10、PM2.5相关性较高,说明降尘与PM2.5及PM10的来源具有一致性,但是只有2#和4#点位的降尘量和PM10显著性相关,其他并不显著。
2#—5#点位2018年每月的降尘量、ρ(PM10)、ρ(PM2.5)见图 5(a)(b)(c)(d)。
由图 5可见,这4个点位上半年的降尘量与ρ(PM10)、ρ(PM2.5)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先降低再增大再降低的规律,即在春季升高,夏季降低;而下半年,降尘量与ρ(PM10)、ρ(PM2.5)变化趋势略有差异,ρ(PM10)、ρ(PM2.5)逐渐升高,但是降尘量呈锯齿状变化,表明降尘量与PM2.5、PM10具有季节分异性,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地理位置和地形、人为活动以及气象条件影响。
3 结论(1) 2018年连云港市平均降尘量为11.6 t/(km2·30 d),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超标倍数为0.93,呈现出先增大再降低再增大的规律,春季、秋季降尘量最高,与大风、干燥天气有关;2019年降尘量明显降低,除了春季(3和4月)超标,其他季节均达标。
(2) 2018年除了8月,县区降尘量均高于市区;市区降尘量变化比较平稳,除了冬季达标外,其他季节均超过江苏省考核标准;而县区下半年月变化幅度比较大,降尘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其中赣榆区降尘量最大,除了受气象条件影响,人为活动以及周边环境对降尘也有影响。
(3) 17个监测点中,2018年各监测点降尘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19年差异略小,部分监测站点周边存在裸露地块,道路和建筑施工、大货车物流运输等扬尘源排放显著,造成扬尘较大。
(4) 市站、胡沟、德源、矿山院4个监测点2018年上半年的降尘量与ρ(PM10)、ρ(PM2.5)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下半年变化趋势略有差异,降尘量与PM2.5、PM10具有季节分异性;4个监测点位的降尘量与PM2.5及PM10相关性较高,说明降尘与PM2.5及PM10的来源具有一致性。
[1] |
姚喜军, 张宇, 吴全, 等.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矿区降尘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9(31): 81-86. |
[2] |
唐杨, 徐志方, 韩贵琳. 北京及其北部地区大气降尘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2(34): 115-119. |
[3] |
蔺昕, 李晓军, 胡涛, 等. 北方典型城市降尘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环境, 2008, 17(1): 143-146. |
[4] |
靳楠. 铜川市空气中降尘变化特征及污染防治[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9(2): 77-80. |
[5] |
张洁, 高海燕, 王燕萍, 等. 兰州市大气降尘时空变化特征[J].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9, 32(4): 31-36. |
[6] |
韩爱梅. 2017年8月-2018年5月太原市月降尘量变化及原因分析[J]. 山西科技, 2019, 34(1): 133-135. |
[7] |
张慧, 姚建霞, 姚淑萍, 等. 2007—2016年石嘴山市大气降尘分布特征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9, 60(1): 58-62. |
[8] |
潘光, 李少洛, 朱丽, 等. 济南市降尘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9): 1802-1809. |
[9] |
张群, 傅寅, 张予燕, 等. 浅析南京市大气降尘规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4): 68-71. |
[10] |
陈程, 张丽, 姚瑶, 等. 连云港春季PM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9, 11(6): 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