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9
2. Jiangsu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19, China
随着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控措施逐步取得成效,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1-2]。江苏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根据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3]显示,2019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肉猪出栏头数,分别位列全国第10、7和13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3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万元。与此同时,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生活排放的氮、磷等污染物,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散布农村的小微型企业快速发展,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影响[4],加上农村河道一般为三、四级河道,水量少,建闸现象普遍,水体连通性差,水动力条件不足,已有大量黑臭水体出现[5]。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在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监测是评价农村环境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6]。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响应,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农村黑臭水体监测等内容[7],因此,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愈发显得重要。江苏省须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科学评估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客观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现状,摸清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以更好地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服务。
1 江苏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江苏省为了促进农村地区更好地发展,将村庄分为4类,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并更加重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站等设施数量不断增加[8]。2019年8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治与保护,推进村庄生活污水及河道治理,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截至2020年,江苏省已建成近万个日处理能力20 t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019年,江苏省新建高标准农田约2.4×105 hm2,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10]。
2019年,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44×106 hm2,农用化肥施用量为2.86×106 t,排全国第5,平均农用化肥使用强度为385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6 kg/hm2)[3, 11]。不科学施用化肥对农作物与生态环境均会造成不良影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酸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大量的农田退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加上汛期雨水冲刷,使得农田土壤中的氮、磷排入受纳水体,影响水环境质量[12]。同时,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覆盖率只有3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渗漏或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13],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也不容乐观[14]。如何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大多数农村地区河道密布、河湖纵横,但地形起伏较小,加之众多人工闸坝节制,大量水体流动不畅、生态流量不足、交换能力较差,甚至经常性出现滞流,河道治理力度不足,导致农村黑臭水体问题较为常见[15]。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激素和菌剂产生的污染,以及农业设施产生的地膜污染等,可能导致农产品安全与健康风险问题,需要更高效的土壤、农产品以及环境健康监测能力加以支撑,加强全省农村环境监测投入力度、强化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监测体系构建和提升监测队伍水平。
2 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2.1 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开展情况自2015年起,根据原环境保护部要求,在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的统一组织下,积极推进全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形成了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为技术指导,市站(现驻市环境监测中心)为质量把关,县区站(现设区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机构)为监测主力军的农村环境监测组织架构。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省内监测专家多次参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国家农村环境监测质量检查工作,并在全国和地方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培训班上授课。
江苏省每年依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及方案,开展全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在13个设区市选取一定数量的县(市、区)开展县域河流湖库水质、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监测;同时每个县(市、区)选择3个村庄,形成“1+2”监测模式,即1个静态村庄,2个选测村庄,选测村庄每年进行轮换,开展村庄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空气、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截至2020年,已实现了全省县域全覆盖。2020年,在全省13个设区市75个县(市、区)225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点位分布见图 1。同时还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和农田灌溉水质监测。
![]() |
图 1 2020年江苏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分布 |
依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6年发布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试行)》,2020年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全省农村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气方面,村庄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7.6%;水质方面,村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点位达标率为89.7%,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点位达标率为100%,大部分“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已于2020年底关停,县域地表水达Ⅱ—Ⅲ类水质点位占比为78.7%,农田灌溉区水质达标率为91.5%,运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排放标准比例为87.9%;土壤方面,土壤环境质量处于“低风险”点位占比为96.1%;生态方面,县域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优”或“良”的比例为97.3%。
2.3 存在问题 2.3.1 监测任务较重,基础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江苏省农村分布广阔,对农业生产生活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农村村庄划分职能在自然资源部门,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在住建部门,农田灌溉在水利部门,农业生产职能在农业农村部门。近年来,部门职责调整,农业面源污染管理职责划归到生态环境部门,很难在短期内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6]。
2.3.2 农村水环境监测代表性不足一是村庄选取的代表性不足,目前村庄选取以“1+2”模式,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农村县域地表水点位布设代表性不足,根据国家和全省农村环境监测方案要求,县域地表水点位主要布设在县域出入境断面上,大部分的县域出入境断面和国、省、市控断面重合。江苏省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下游,农村地区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黑臭水体问题是全省农村地区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实现农村三、四级河流监测全覆盖,无法客观地反映全省农村地区实际水环境现状。
2.3.3 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支撑不足随着工业污染源管控成效日益显著,农业面源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缺少监测数据的支撑而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难以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农村地区黑臭水体尚未纳入监测体系,随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不断推进,亟须科学评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2.3.4 农村环境监测指标单一目前,农村环境的监测指标仅限于常规的理化指标,抗生素和微塑料等指标未纳入监测。随着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养殖业的快速发展[16],农村地区对抗生素的使用缺乏管理;设施蔬菜不断发展,使得农用地膜投入量增加,农用地膜回收率低,加上农村地区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污水管网收集处理,直接进入农村河道,使得农村已成为遭受抗生素和微塑料污染的重要地区。此外,随着农村水环境的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在退化,但农村环境监测缺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标,现有指标对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支撑。
3 “十四五”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建议“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在“十三五”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摸清全省农业面源污染家底,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科学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为目标,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3.1 强化部门数据共享与信息整合生态环境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分工,尽快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纳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针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现状,积极推动部门间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农业农村、住建、水利等部门现有的数据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构建部门间有效合作机制。
3.2 完善农村环境例行监测网络(1) 强化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经过5年的村庄“1+2”监测模式,分析历史数据,结合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和突出的环境问题,优化和固定村庄点位布设,加大对农村水环境的监测力度。
(2) 优化农村县域地表水点位。农村县域地表水点位布设应根据农村地区实际发展需要进行优化调整,将农村主要河道重点监控断面纳入监测网络,科学合理地评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为将来农村生态环境考核提供技术支持。
(3) 探索农村黑臭水体试点监测。农村黑臭水体尚无评价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为了合理评估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探索农村黑臭水体试点监测,针对已经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进行客观评估,为消灭农村黑臭水体提供技术支持。
(4)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监测。目前,只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纳入监测,“十四五”应考虑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水纳入监测,合理评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为确保设施稳定运行和工艺选择提供技术支撑[17]。
3.3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十四五”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期,应以削减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促进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根据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环办土壤〔2021〕8号)要求,到2035年,全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和监管制度,明显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江苏省不仅是全国农业发展重要区域,还是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的重点地区[18],应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建设,优化点位布设,科学监测与评估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务,建议开展以下3方面工作。
(1) 开展规模化农田灌区退水监控断面水质监测。在6 600 hm2以上农田灌区灌溉水质监测的基础上,优化规模化农田灌区农田退水监控断面布设,建立农田退水监测技术规范,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灌溉、退水及降水情况进行跟踪监测,评估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依托生态环境部《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在全省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试点监测,综合应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统计资料和地面监测结果,研究探索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方法。
(3)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以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试点工作为契机,尽快理清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思路和技术流程,及时发现能力短板,研究并提出适合江苏省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遥感和地面监测系统建设,提升农村环境监测能力。
3.4 探索特色指标监测研究(1) 开展农村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研究。针对农村地区水网特征,结合现有的生物监测技术,探索农村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开展乡镇单元的生物多样性试点监测,了解当地生物物种数量和群落结构基本特征,系统评价生态质量。
(2) 开展农村地区抗生素试点监测研究。探索重点养殖场周边抗生素长期跟踪监测研究,初步摸清重点区域抗生素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
(3) 开展规模化重点种植区农产品风险评估试点监测研究。在规模化种植区开展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抗生素等项目监测,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探索土壤中微塑料的监测分析方法。
3.5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以夯实基层农村环境监测能力为目标,强化监测质量管理,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技术培训,为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打好全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保障。
(1) 加强全省农村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管理。提升农村环境监测规范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加大质控管理力度,明确全省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质量管理职责,构建农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2) 定期开展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培训。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从点到面强化农村环境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打造农村环境监测样品采集、实样测试、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的监测能手。
4 结语“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亟待加强,通过部门间资源共享共建,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尽快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同时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监测投入力度,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农村环境监测工作中。未来可考虑在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区域重要断面布设小微水质自动站,进行水质加密监测监管;还可考虑发展移动走航监测,无人机和无人船监测监管能力,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河道整治力度。
[1] |
王思如, 杨大文, 孙金华, 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特征分析[J]. 水资源保护, 2021, 37(4): 140-147, 172. |
[2] |
刘钦普. 国内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控制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1): 1-5. |
[3]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0)[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
[4] |
华宇佳, 马晓旭. 江苏省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 2021, 16: 7-8. |
[5] |
周玉娇, 税永红. 基于根本原因分析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1, 46(3): 74-78.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21.03.019 |
[6] |
周冏, 陈善荣, 罗海江, 等. "十四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21, 37(2): 8-15. |
[7] |
胡昌旭, 李敏, 郝晓娟.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J]. 广东化工, 2021, 48(4): 88-89. DOI:10.3969/j.issn.1007-1865.2021.04.037 |
[8] |
田海笑. 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4(5): 46-54. DOI:10.3969/j.issn.1671-7252.2020.05.008 |
[9] |
戚飞鸿, 陈斯. 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探讨[J]. 江苏建材, 2020(3): 65-67. DOI:10.3969/j.issn.1004-5538.2020.03.019 |
[10] |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9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EB/OL]. (2020-01-15)[2021-04-05]. http://www.jiangsu.gov.cn/col/col71904/index.html.
|
[11] |
王柏桥. 农业化肥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0, 45(10): 177-180.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20.10.037 |
[12] |
张维理, 武淑霞, 翼宏杰, 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式估计及对策Ⅰ: 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式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 1008-1017. DOI:10.3321/j.issn:0578-1752.2004.07.012 |
[13] |
张军, 李治阳, 吴均, 等. 江苏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 40(1): 33-36. 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5.01.009 |
[14] |
施常洁, 王社芳, 戴逦藴, 等. 长三角养殖密集区畜禽养殖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估——以如皋市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11): 176-181. |
[15] |
贾雪梅, 刘智强, 毛鹍, 等. 典型苏南地区黑臭水体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的探讨——以常州罗溪镇为例[J]. 绿色科技, 2018(6): 33-35. |
[16] |
刘迪, 李赟, 卢信, 等.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环境风险及锰氧化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3): 785-794. DOI:10.3969/j.issn.1000-4440.2020.03.034 |
[17] |
彭彬, 胡思源, 王铸, 等.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现状与问题探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 42(2): 1-12. |
[18] |
刘钦普, 孙景荣, 濮励杰. 中国及欧美主要国家化肥施用强度与综合效率比较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4): 9-16.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20.14.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