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通日报社,江苏 南通 226007
2. Nantong Dail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程度和动物分类学研究的深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一些存疑照片开始被重新审视。陈小平整理原有鸟类照片时发现,2014年4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小洋口“魔术林”中,观察并拍摄到1只鹟科(Muscicapidae)姬鹟属(Ficedula)的雄鸟。该鸟体长12 cm左右;上体黑色,胸腹及腰部均为黄色;眼睛上方的眉纹长而显著且亦为鲜黄色;翅与尾黑色,翅上具一块醒目白斑(图 1)。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1]、《中国鸟类观察手册》[2]、《中国鸟类野外手册》[3-4]、《江苏鸟类》[5]以及中国观鸟记录中心[6](http://www.birdreport.cn/)等资料,对比其形态特征,鉴定为琉球姬鹟(Ficedula owstoni)雄鸟,系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
黄眉姬鹟指名亚种(F.n.narcissina)、黄眉姬鹟东陵亚种(F.n.elisae)和黄眉姬鹟琉球亚种(F.n.Owstoni),曾被视作黄眉姬鹟3个亚种。后基于鸣声和形态差异,通过鸣唱分析研究支持黄眉姬鹟东陵亚种为独立种——绿背姬鹟(F.elisae),目前已被广泛接受[7];黄眉姬鹟琉球亚种提升独立种——琉球姬鹟(F. owstoni)[1],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24年基础数据库鸟种也已采纳更新;黄眉姬鹟(F. narcissina)现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琉球姬鹟雌鸟整体带橄榄绿色,黄眉姬鹟雌鸟上体橄榄灰色,腰部棕色,下体浅褐色沾黄色,野外不易区分,本文重点对雄鸟的特征进行比较。琉球姬鹟与黄眉姬鹟雄鸟形态特征比较见表 1和图 2[8]。由表 1和图 2可见,琉球姬鹟与黄眉姬鹟指名亚种外观相似,主要区别在上体及背部颜色和喉部至上胸部颜色。琉球姬鹟雄鸟背部、肩、颈背和头顶为橄榄绿色,较黄眉姬鹟的黑色明显不同;眉纹均为黄色并延至眼后;眼圈不明显,眼先黑色,眼后部区域绿色,眼下区域较黑,具明显的黑色颊纹;其喉部橙红色,色块面积较黄眉姬鹟明显窄小;从喉到腹逐次变淡,腹部区域大块黄色区域,至尾下覆羽处向白色过渡尾羽全黑,尾上覆羽呈浅黄色[9]。
琉球姬鹟(Ficedula owstoni)为小型鸣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列为无危(LC)。琉球姬鹟在野外的种群较小且分布区域狭少,主要分布在日本琉球群岛、九州以及韩国,中国香港、广州等地有零星纪录,迁徙时途径东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海岛或沿海林地[2]。琉球姬鹟在中国大陆的第1笔纪录出现于2005年4月广州中山大学康乐园校区竹园内,2006年3月香港观鸟会记录到1只典型的琉球姬鹟雄性成鸟,2021年4月6日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再次被记录。从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19—2024年的纪录数量看出,琉球姬鹟在广东、福建、浙江和上海被发现,出现的时间主要分布于3—4月。繁殖区目前已知仅限于琉球群岛,在当地属于留鸟(Brazil,1991)[9]。本次在江苏省南通市发现琉球姬鹟,因此后10年未再发现,推测为区域迷鸟。有待后续观测研究,从而对琉球姬鹟居留型、迁徙习性和种群状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 |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4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
[2] |
刘阳, 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3] |
约翰·马敬能.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册)[M]. 马敬能新编版. 李一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
[4] |
约翰·马敬能.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下册)[M]. 马敬能新编版. 李一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
[5] |
鲁长虎. 江苏鸟类[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
[6]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鸟种搜索[EB/OL]. [2024-08-13]. http://www.birdreport.cn/home/habitat/page.html.
|
[7] |
ZHANG Y Y, WANG N, ZHANG J, et al. Acoustic difference ofnarcissus flycatcher complex[J]. Acta Zoological Sinica, 2006, 52(4): 648-654. |
[8] |
白清泉, 左凌仁. 辽宁鸟类分布新记录5种: 小鸦鹃, 雪鹀, 红翅凤头鹃, 宝兴歌鸫和黄眉姬鹟[J]. 动物学杂志, 2022(5): 667-688. |
[9] |
王英永, 崔融丰. 黄眉姬鹟琉球亚种在中国大陆的新纪录(雀形目, 鹟科)[J]. 动物分类学报, 2007, 32(2): 492-494. DOI:10.3969/j.issn.1000-0739.2007.02.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