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武夷山生态环境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 南京 210042;
3. 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福建武夷山站(森林),福建 南平 353000
2.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uyi Mountains,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3. Fujian Wuyishan State Integrated Monitoring Station for Ecological Quality of Forest Ecosystem, Nanping, Fujian 353000, China
武夷山坐落于福建省和江西省的交界处,是中国东南的主要山体之一。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地理范围为117°27′—117°51′E,27°33′—27°54′N,东西宽22 km,南北长52 km,总面积为56 527 ha,平均海拔1 200 m,属中山地貌,地势高耸[1]。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位于中国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脉北段,涵盖黄冈山东面和南面的山峰[2]。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导致了气候差异大,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该区域成为福建省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3]。由于其水热条件垂直分异明显,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着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4],是研究植物多样性起源、现代分布格局形成和维持机制的理想区域[5-7]。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起始于法国人谭卫道(A. David),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在武夷山采集了10余万份标本,发表了上百种动植物新种。1945年后,何景等人先后在武夷山进行标本采集和考察研究。为摸清武夷山的植物本底数据,1979—1989年间,出动考察人数2 756人次,调查发现区域有维管植物194科859属2 116种[8]。此后,武夷山的植物调查一直在持续进行着[9]。福建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ite.nsii.org.cn/api/site.ashx?id=FJVH&a=app&app=Checklist)显示福建省共有维管束植物259科1 666属4 965种[10],武夷山的占比接近一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视,相关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也逐渐增多,陆续有新种新纪录被报道[11-15],丰富了地区的物种名录,这些调查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2021—2023年,本项目研究团队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进行了本底调查,通过整理鉴定和查阅比对,5种之前未记录的植物在调查中被发现,分别为:小繁缕叶龙胆[Gentiana rubicunda var. samolifolia (Franchet) C. Marquand]、木本牛尾菜(Smilax ligneoriparia C. X. Fu & P. Li)、小叶韩信草(Scutellaria indica var. parvifolia Makino)、华中桑寄生(Loranthus pseudo-odoratus Lingelsh.) 和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均为福建首次记录新种(变种)。这些新纪录的发现不仅对丰富福建省植物多样性以及研究武夷山地区植物区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研究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种福建省植物新纪录5种的形态特征见图 1(a)—(e)。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南京林业大学树木标本室(NF)。
小繁缕叶龙胆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生于山坡潮湿草地,路边、山谷中的沟边,灌丛中,林下及林缘等,海拔900~3 000 m[15],为福建新纪录种[16]。
该植物属于龙胆科(Gentianaceae Juss.)龙胆属[Gentiana(Tourn.) L.],俗名为水繁缕叶龙胆,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分枝,为紫红色;叶先端(钝)圆形;花单生于小枝顶端,形成伞形花序;花梗紫红色,花萼倒锥筒形,裂片三角或披针形;花冠内面蓝色外面黄绿色,筒或漏斗形;蒴果矩圆匙形或倒卵形;花果期4—6月,种子褐色有光泽[15],种子未见。
易与近缘种河边龙胆(Gentiana riparia Kar. et Kir.)区分,区别在于本种茎基部单一,中上部分枝,小枝不再分枝,花冠蓝色;而近缘种茎从基部起多次分枝,花冠内面蓝色,外面黄绿色。
凭证标本号为WYS0157,采集时间为2022年4月6日,采集地点为南平市光泽县寨里镇霞洋水库方向(117°32′25″E,27°39′16″N,海拔1 728 m)。
2 木本牛尾菜(Smilax ligneoriparia C. X. Fu & P. Li)木本牛尾菜非常稀有,仅在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和云南省西畴县法斗乡的灰岩山坡上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缘有分布,海拔1 000~1 600 m,攀缘于乔木、灌木上或竹林边缘[14],为福建新记录种[16]。
该植物属于菝葜科(Smilacaceae Vent.)菝葜属(Smilax L.),多年生木质藤本,根状茎不明显,茎光滑无刺且多分枝,圆柱形;卷须发达,幼嫩时绿色,后变为黄铜色;叶柄基部具狭鞘,叶片草质,卵形至椭圆形,无毛;单伞花序腋生,花序梗挺直且长。雌花花蕾为黄绿色,开花时粉红色,而雄花开花时褐紫色;果实为浆果,成熟时似为红色。花期5月,果期11月[17]。
该植物兼具草本菝葜和木本菝葜特征,如草质叶,不明显根状茎(草本),以及多年生木质茎(木本)。因此,这种植物易于区分[17]。
凭证标本号为WYS0082,采集时间为2022年5月1日,采集地点为南平市武夷山市洋庄乡关山(117°52′26″E,27°51′02″N,海拔439 m)。
3 小叶韩信草(变种)(Scutellaria indica var. parvifolia Makino)该植物产于安徽、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生于路旁、疏林下、山坡或荒坡草地上[15],为福建新纪录种[18]。
其属于唇形科(Lamiaceae Martinov)黄芩属(Scutellaria L.)植物,茎多分枝,先端被微柔毛;叶心形、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截形到楔形,先端锐尖;总状花序。这一变种与韩信草(原变种)(Scutellaria indica var. indica)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通常矮小,多分枝;叶通常呈心状卵圆形或卵圆形[19]。
易与近缘种淡黄黄芩(Scutellaria lutescens C. Y. Wu)区分,区别在于本种叶较小,茎两面密被微柔毛、糙伏毛或平展具节长柔毛,边缘具细圆齿,顶生花序通常4~8 cm,偶达12 cm;而近缘种叶较大,茎中者长宽约4~6 cm,两面密被蜷曲状具节疏柔毛,边缘具规则的波状粗圆齿,顶生花序十分伸长,长达16 cm[19]。
凭证标本号为WYS0022,采集时间为2022年3月15日;采集地点为南平市武夷山市桐木村龙渡(117°41′40″E,27°44′05″N,海拔666 m)。
4 华中桑寄生(Loranthus pseudo-odoratus Ling-elsh.)该植物产于四川、湖北、浙江,寄生于海拔1 600~1 900 m的山地阔叶林中的栎属和锥属植物上[16],为福建新纪录种[20]。
其属于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Juss.)桑寄生属(Loranthus Jacq.),灌木,全株无毛;小枝具白色蜡被,具疏生皮孔;叶对生,纸质,卵形,顶端圆钝,基部阔楔形;穗状花序;花两性且对生,颜色为淡青色;苞片构状;花托卵球形;副萼环状;花丝着生于花瓣下部;花柱柱状,具六棱,顶端钝或偏斜,柱头稍增粗。淡黄色果实,近球形,果皮平滑。花期2—3月,果期7月。
该种近似椆树桑寄生(Loranthus delavayi Tiegh.),但本种的花两性,花蕾倒卵球形,花药4室,且2大2小(内侧)。本种与香味桑寄生(Loranthus odoratus Wall.)亦近似,但后者的果椭圆状,且后者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东部[17]。易与台中桑寄生[Loranthus kaoi(J. M. Chao) H. S. Kiu]区分,区别在于本种花药4室(2大2小),果近球形,寄生于壳斗科植物上;而近缘种花药2室,果长椭圆状,寄生于桑寄生科植物上[20]。
凭证标本号为WYS0030,采集时间为2022年4月5日;采集地点为南平市武夷山市桐木村关坪(117°42′17″E,27°48′07″N,海拔1 012 m)。
5 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该植物产于陕西、甘肃、青海、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生于山坡、山谷,海拔1 000~4 300 m处;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17],在浙江被报道有分布[21],为福建新纪录种[22]。
其属于蓼科(Polygonaceae Juss.)酸模属(Rumex L.),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茎直立无毛,具沟槽,上部分枝;基生叶长圆卵形,无毛,沿叶脉具小突起;茎生叶卵状披针形;具托叶鞘,且易破裂;花两性,且为圆锥状花序;花梗中下部具关节;瘦果卵形,具3锐棱,顶端急尖,顶端成钩状,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23]。
与近缘种疏花酸模[Rumex nepalensis var. remotiflorus(Sam.) A.J.Li]的区别在于后者刺状齿较短,顶端直,有时为钩状。易与齿果酸模(R. dentatus L.)区分,区别在于该种植株上部分分枝;果期内轮花被片边缘具整齐的针刺状齿,顶端呈钩状弯曲[23]。
凭证标本号为WYS0043,采集时间为2022年3月2日,采集地点为南平市光泽县寨里镇苏洲方向(117°31′51″E,27°41′40″N,海拔465 m)。
致谢: 感谢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蒙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孟德昌在外业调查和图片整理过程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1] |
徐欢欢.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与特征[J]. 武夷科学, 2007, 23: 177-179. |
[2] |
高吉喜, 薛达元, 马克平, 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199-206.
|
[3] |
黄义雄, 查轩. 福建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及其生物安全问题[J]. 生态学杂志, 2003, 22(6): 85-90. |
[4] |
LI X, WU P F, GUO F T.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pproach to detect divergent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activity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s over the last 20 year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 490(1): 119089. |
[5] |
CAPLAT P, EDELAAR P, DUDANIEC R Y, et al. Looking beyond the mountain: Dispersal barriers in a changing world[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6, 14(5): 262-269. |
[6] |
LOPEZ-PUJOL J, ZHANG F M, SUN H Q, et al. Mountains of southern China as "Plant Museums" and "Plant Cradles": Evolutionary and conservation insights[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1(3): 261-269. DOI:10.1659/MRD-JOURNAL-D-11-00058.1 |
[7] |
WURSTER C M, BIRD M I. Barriers and bridges: Early human dispersals in equatorial SE Asia[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14, 411(1): 235-250. |
[8] |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
[9] |
陈婷婷.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分布格局和生境相关性[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
|
[10] |
顾子霞, 董晓宇, 梁珆硕, 等. 福建省植物分布新记录6种[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3, 42(8): 91-94, 118. |
[11] |
宋强, 孟德昌, 陈水飞, 等. 福建省薹草属植物新记录[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32(5): 98-100. |
[12] |
安昌, 邹福贤, 陈善思, 等. 福建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6): 500-503. |
[13] |
张志国, 肖芳奕. 武夷山国家公园公布11个新种[J]. 绿色中国, 2022(3): 66-69. |
[14] |
罗萧, 吴兴盛, 黄茂根, 等. 福建省2个木本植物新记录种[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 16(4): 254-256. |
[15] |
陈新艳. 武夷山4种福建植物新记录[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 39(3): 250. |
[16] |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六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398-401, 503, 519-525.
|
[17] |
李攀. 亚洲菝葜科植物的分类系统修订及北美草本菝葜的谱系地理学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
[18] |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四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577-584.
|
[19] |
吴征镒, 李锡文.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五卷第二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7: 128, 176, 250.
|
[20] |
邱华兴, 林有润. 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四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同, 1988: 102-105.
|
[21] |
杨少宗, 周庄, 徐跃良, 等. 浙江种子植物分布4新记录种[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16(1): 16-18. |
[22] |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一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41-544.
|
[23] |
CHEN X Q, LIANG S Y, XU J M, et al. Liliaceae[J]. Flora of China, 2000, 24(2): 73-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