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锡自然观察,江苏 无锡 214000;
3. 上海东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4. 无锡广播电视台(集团)新闻中心,江苏 无锡 214062;
5. 北京观韬中茂(南京)律师事务所,江苏 南京 210019
2. Natural Observation of Wuxi, Wuxi, Jiangsu 241000, China;
3. Shanghai Dongd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Group) Co., Ltd. Wuxi Branch, Wuxi, Jiangsu 241000, China;
4. News Center, Wuxi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Wuxi, Jiangsu 214062, China;
5. Guantao Law Firm(Nanjing), Nanjing, Jiangsu 210019, China
2023年2月19日,在无锡市滨湖区宝界山林公园(31°30′39″N,120°14′20″E;海拔18m)观测到1只体型壮实的燕雀型鸟类在灌丛附近地面觅食草籽(图 1)。该鸟体色整体淡褐,翼斑白色,胸部无棕色,与本地常见越冬鸟——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有显著区别。经鉴定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雀科(Fringillidae)燕雀属(Fringilla) 苍头燕雀[(F. coelebs)(Linnaeus,1758)] 雌鸟[1-2]。该个体羽毛整洁且飞羽、尾羽末端均完整,色斑鲜艳,未见笼养磨损痕迹,觅食期间警惕性较高,可排除笼养逃逸。
苍头燕雀体型中等,具醒目的白色肩纹和翼斑。雄鸟繁殖羽顶冠及颈背蓝灰色,上背栗褐色,脸及胸偏红褐色;雌鸟及幼鸟体色较暗而整体偏灰褐色;虹膜深褐色;雄鸟嘴灰色,雌鸟角质色;脚粉褐色。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次生林等各类林地。多停栖在灌丛或树丛里,在地面活动和觅食[1-2]。命名人Linnaeus发现瑞典的雌雄苍头燕雀在冬季经常独立迁徙和越冬,故其种加词“coelebs”,意为“独身汉”[3],词源为“celibacy”(独身主义)。本次发现即为单只雌鸟,也一定程度印证本种的这一迁徙习性。
苍头燕雀广泛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中亚等地区[2]。1963年冬季,在国内首次记录于沈阳东陵[3]。国内目前仅记录指名亚种(F. c. coelebs)[4],繁殖于新疆西北部,迁徙及越冬期见于北方大部分区域,迷鸟见于西南、华中等地[1]。国内记录于陕西北部[1]、宁夏[2]、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中部、新疆、青海、云南、四川、湖北[4-7]、湖南[8]、甘肃[9]等地。经查阅文献资料和观鸟记录中心数据,邻近省份如安徽、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均无本种观测纪录[10],确定苍头燕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鸟类新纪录,系区域罕见迷鸟。本种在华东出现属于“北鸟南迷”现象,即西部或北方鸟种往往在冬季随着大规模冷空气南下而出现在东部地区[11]。
2 中华仙鹟2023年6月4日,在宝界山林公园(31 ° 30′37″N,120°14′12″E;海拔37 m)林下生境观测到1只蓝背橙胸的中型鹟类(图 2)。综合考虑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鉴定为雀形目鹟科(Muscicapidae)蓝仙鹟属(Cyornis)中华仙鹟[(C. glaucicomans)(Thayer & Bangs,1909)]雄鸟[1-2]。该鹟全程未发出鸣叫,活动较为机警,短暂停留后旋即飞走;且羽毛整洁、羽末端无磨损痕迹,可排除笼养逃逸个体。
亚洲蓝仙鹟属部分物种的边界较为模糊,一些物种的种下范畴直到近年才确定[12]。中华仙鹟原为蓝喉仙鹟[(C. rubeculoides)(Vigors,1831)]的glaucicomans亚种[13],因其与蓝喉仙鹟其他诸亚种存在较显著的遗传分化、地理分布区差异以及明显不同的鸣唱句式,Zhang等[14]建议将其作为1个独立物种。蓝喉仙鹟目前在国内仅包括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指名亚种rubeculoides和分布于云南西部的dialilaemus亚种[4]。中华仙鹟则暂无亚种划分,为西南、华中地区的较常见夏候鸟,非繁殖期见于华南[1-2],其他区域纪录多为旅鸟;国内记录于河南、山西、陕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和西部、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广东、香港、广西[4, 15-16]。可见,中华仙鹟与蓝喉仙鹟分布区除云南西部外,几乎无重叠。
在形态上,中华仙鹟与同属近似种山蓝仙鹟[(C. whitei)(Horsfield,1821)]雄鸟区别在于其颏部为蓝色,而后者颏和喉部均为橙色;与海南蓝仙鹟[(C. hainanus)(Ogilvie-Grant,1900)]雄鸟区别在于其胸部为棕黄色,而后者为深蓝色。中华仙鹟雄鸟与蓝喉仙鹟指名亚种雄鸟的区别在于前者胸部的橙色区域从胸部向喉部形成小的倒三角形,而后者喉部为蓝色;与蓝喉仙鹟dialilaemus亚种雄鸟的区别在于前者两胁和下体褐色更浓重,而后者自腹部以下颜色较浅,褐色羽毛面积更小[15]。
本次观测到的中华仙鹟主要特征为:头背部深蓝色,颏部和喉部蓝黑色,胸部橙色区域呈钝角“倒V”形,略向喉部延伸[2];两胁淡橙褐色,腹部灰白色;嘴黑色;脚粉褐色(图 2)。其喉部橙色区域更符合蓝喉仙鹟dialilaemus亚种特征;但两胁明显沾淡褐色,与白色腹部有较大反差,又更接近中华仙鹟。综合考虑二者的分布区范围,将本种鉴定为中华仙鹟。此外,近期基于基因组水平分子标记的研究发现亚洲蓝仙鹟属不同物种间,即使在经历了长时间物种分化之后,依然可以在接触区产生非姊妹种间的杂交渐渗,并形成大量中间过渡的羽色类型(colour morph),也即不同程度的橙色喉胸部表型可能是不同种群甚至仅仅是单一种群内的多色型现象[12, 17]。以上研究发现可用以解释本研究观测到的中华仙鹟和本种典型个体之间的喉部羽色差异。
2023年5月22日,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记录到中华仙鹟(浙江省林业局:http://lyj.zj.gov.cn/art/2023/5/26/art_1285507_59052468.html),系浙江鸟类新纪录。综合文献资料、记录中心数据以及迁徙时间,确定中华仙鹟为江苏省首次记录,属罕见旅鸟,也是继上海崇明、浙江海宁之后的华东地区第3个记录位点。
3 库页岛柳莺2023年5月23日中午12 ∶ 00,在宝界山林公园山脚的小水塘边(31°30′44″N,120°14′24″E;海拔13m)发现1只形似淡脚柳莺[(Phylloscopus tenellipes)(Swinhoe,1860)]的橄榄褐色中型柳莺在水塘边缘的灌丛中活动。该柳莺无顶冠纹,无明显翼带;头颈部和背部羽色反差不明显;喉至下体近白色;跗跖深粉色[图 3(a)]。由于前日在同一位点听到了类似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的叫声,其频率相较淡脚柳莺更显低沉,当即对该个体进行音视频录制(录音设备:SONY DSC-RX10M4)。该个体活动灵敏机警,羽毛无磨损,可排除笼养逃逸。该观测点同时段还记录到画眉(Garrulax canor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和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等鸟种。
基于从现场视频文件中提取的音频数据,用Avisoft-SASLab Lite 5.3.2软件(https://avisoft.com/downloads/)绘制语谱图(spectrogram),并对关键鸣声参数进行测量。测得单节持续时间(duration)=0.27 s;间隔(interval)=0.64 s;主频(peak frequency)=4 687 Hz[图 3(b)]。经形态比较和鸣声分析,鉴定为雀形目柳莺科(Phylloscopidae)柳莺属(Phylloscopus)库页岛柳莺[(P. borealoides)(Portenko,1950)][1-2, 18]。
库页岛柳莺又名萨岛柳莺或日本淡脚柳莺,以往被视作淡脚柳莺的一个亚种,而后据其分子、鸣声、形态以及繁殖区上的差异,将其划分为独立种[18-19]。本种繁殖于库页岛和日本,越冬于东南亚和华南沿海,迁徙期途径中国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1-2]。库页岛柳莺与淡脚柳莺外形高度相似,难以通过形态特征区分。但二者鸣叫(call)的平均主频有显著差异:库页岛柳莺为4 786.58±191.08 Hz,而淡脚柳莺为5 729.29±77.23 Hz;淡脚柳莺鸣叫声频率显著高于库页岛柳莺,且频率范围无重叠[20-21]。鸣声差异可能是两者生殖前隔离的关键机制,也是目前除了分子系统学手段之外,在野外准确区分两者最有效的方法。
库页岛柳莺国内记录于上海、浙江、广东、香港、海南、台湾[4]、湖南[22],多为沿海地区,少见于内陆。其中,浙江几乎全境有记录。综合观鸟记录中心近年来观测记录呈现的分布规律[10],推断库页岛柳莺为江苏沿海和内陆地区较普遍的旅鸟,迁徙期容易观测到,且常与淡脚柳莺混群活动。此前由于录音技术未能普及,无法单一通过静态影像进行辨识,存在大量被误订为淡脚柳莺的情形。江苏如东早在2015年9月就有疑似库页岛柳莺的影像纪录(江苏观鸟会:https://mp.weixin.qq.com/s/xhiaLe3Kd4ENsFssCwZ14g),但缺少鸣声数据的佐证。2024年,江苏省内东台、苏州、江阴、南京、常州等地也相继记录到库页岛柳莺[10]。本研究提供了江苏首次基于鸣声分析的库页岛柳莺确切纪录。
上述发现提示,宝界山可能是无锡地区重要的林鸟迁徙通道。宝界山两侧太湖水域夹山耸峙的独特地理构造可能为迁徙林鸟提供了鲜明的视觉地标。宝界山区域完整的林下环境和植被群落为林鸟过境停歇以及越冬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和觅食场地。此外,在生物多样性监测过程中,鸟类鸣声的记录和比较是区分、鉴别形态高度近似鸟种的关键手段。建议相关监测人员加强对鸣声数据的运用,掌握常规鸣声录制和声学分析方法,使鸟类监测结果更为完整、准确。
[1] |
刘阳, 陈水华.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2] |
约翰·马敬能.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 马敬能新编版. 李一凡,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
[3] |
苏造文. 中国鸟类的一个新纪录——苍头燕雀[J]. 动物学杂志, 1964(4): 182. |
[4] |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4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
[5] |
席文静, 王小炯, 王舰艇, 等. 青海省七种鸟类新纪录[J]. 动物学杂志, 2017, 52(6): 1062-1065. |
[6] |
郑玺, 李绍明, 黄湘元, 等. 云南腾冲发现苍头燕雀[J]. 动物学杂志, 2017, 52(3): 496. |
[7] |
罗磊, 赵世东, 张坤, 等. 湖北鹤峰发现苍头燕雀[J/OL]. 动物学杂志. https://link.cnki.net/doi/10.13859/j.cjz.202321053, 2023-12-19.
|
[8] |
胡珂, 舒兆恩, 罗堯, 等. 湖南发现苍头燕雀、日本鹰鸮和短趾雕[J]. 动物学杂志, 2023, 58(1): 142-147. |
[9] |
李晓军, 殷大文, 高伟. 甘肃酒泉发现苍头燕雀[J/OL]. 动物学杂志. https://link.cnki.net/doi/10.13859/j.cjz.202320323, 2023-11-08.
|
[10]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鸟种搜索[DB/OL]. [2024-03-09]. http://www.birdreport.cn/home/habitat/page.html.
|
[11] |
叶琳, 高国富, 周敏军, 等. 江苏省六种鸟类新纪录[J/OL]. 野生动物学报.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587.S.20240522.1113.004.html, 2024-04-28.
|
[12] |
李思琪. 基于ddRAD-seq技术研究海南蓝仙鹟和蓝喉仙鹟的系统进化和基因渐渗[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
[13] |
郑光美.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
[14] |
ZHANG Z, WANG X Y, HUANG Y, et al. Unexpected divergence and lack of divergence revealed in continental Asian Cyornis flycatchers(Aves: Muscicapidae)[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6, 94: 232-241. DOI:10.1016/j.ympev.2015.08.024 |
[15] |
溪波, 杜志勇, 张俊峰, 等. 河南董寨发现中华仙鹟[J]. 动物学杂志, 2021, 56(5): 662. |
[16] |
杨向明, 赵占合. 山西省鸟类分布新记录3种[J]. 动物学杂志, 2020, 55(4): 516-517. |
[17] |
ELIZE Y X, LI S Q, ZHANG D Z, et al. Genome-wide SNPs confirm plumage polymorphism and hybridisation within a Cyornis flycatcher species complex[J]. Zoologica Scripta, 2023, 52(1): 1-16. DOI:10.1111/zsc.12568 |
[18] |
MARTENS J. Phylloscopus borealoides Portenko—an unrecognized warbler of the Eastern Palearctic[J]. Journal of Ornithology, 1988, 129(3): 343-351. DOI:10.1007/BF01643375 |
[19] |
BRAZIL M. Bird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Russia[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20] |
HUNGNON C, MANAWATTANA S, KHUDAMRONGSAWAT J, et al.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akhalin leaf warbler Phylloscopus borealoides and pale-legged leaf warbler P. tenellipes on call[J]. Forktail, 2017, 33: 77-80. |
[21] |
DALVI S, DIXIT S, DHARWADKAR O, et al. The Sakhalin Leaf Warbler Phylloscopus borealoides: A new species fo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its status in the Andaman & Nicobar Islands[J]. Indian BIRDS, 2021, 17(3): 65-69. |
[22] |
胡珂, 柳思铭, 宋晓静, 等. 湖南长沙发现库页岛柳莺[J/OL]. 动物学杂志. https://link.cnki.net/doi/10.13859/j.cjz.202322263, 2023-11-08.
|